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莫迪的反击说到就到,印度从未说停止采购俄原油,但无意采购F-35战机

据上观新闻报道,最近国际上这波操作可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美国那边刚对印度挥舞起关税大棒,这边莫迪政府就来了个软硬不吃,一边说买俄原油的事儿压根没打算停,一边又把美国推销的F-35战机晾在了一边。

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莫迪的反击说到就到,印度从未说停止采购俄原油,但无意采购F-35战机

印度外长(资料图)

要说这事儿的由头,还得从美印之间那点贸易摩擦说起。之前美国就嚷嚷着印度搞“极端非关税壁垒”,还揪着印度买俄罗斯原油不放,直接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甚至放话要是继续买俄油,还有更狠的等着。这架势,明摆着是想让印度在俄乌冲突里选边站。可印度这边也不是吃素的,政府里的人透过各种渠道放话,说跟俄罗斯的石油贸易是按长期合同来的,市场价说话,想让他们停?没门。印度的媒体也不含糊,直接怼美国这是“妄想症患者的咆哮”,还说要是真不买俄油了,转头去买中东或者美国的高价原油,国内油价不得上天,通胀一厉害,社会不乱才怪。

莫迪政府一边强调自己能源政策自己说了算,一边还搞起了“印度制造”,号召老百姓多支持国货,这意思很明显,就是不想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那印度为啥非得抱着俄罗斯原油不放呢?说起来,俄罗斯石油对印度经济来说,还真有点离不了。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了总供应量的35%,而且价格还老低于欧盟定的每桶60美元上限,这可给印度的制造业和老百姓生活省了不少钱。像信实工业那些私营的炼油巨头,还想出用“幽灵油轮”这种招儿,就是为了避开市场短期的波动,保证油能稳定供应。俄罗斯那边也说了,他们的石油供应量占全球10%,不是说换就能随便换掉的,这也给了印度不少底气。

从政治和外交上来说,印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就老强调,印俄关系那是“稳定且久经考验的伙伴关系”,能源合作的事儿,轮不到第三方指手画脚。这话说出来,不光是给美国听的,更是想告诉全世界,印度要走“多极平衡”的外交路子。莫迪政府心里清楚,在俄乌冲突里保持中立,继续买俄油,能让印度在“全球南方”国家里树立起有战略自主的形象。比起美国短期的施压,印度更看重和俄罗斯长期的军事、能源合作,还有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这些多边机制里能一起干的事。

美国想靠“次级制裁”逼印度就范,可印度也有自己的应对办法。他们说,俄油又不像伊朗、委内瑞拉的石油那样被全面禁运,买俄油是符合国际法的。而且美国加的那点关税,才占印度经济总量的0.2%,根本不算啥。可要是为了迎合美国,去买高价能源,那经济损失可就大了去了。这么一算账,美国的制裁威胁就成了空话,也让大家看到单边主义在全球能源市场里不太好使。

展开全文

再说说F-35战机这事儿。美国那边推销得挺卖力,特朗普政府不光在2025年初莫迪访美时热情推荐,还说能给“适配版本”,可印度就是不动心,到8月干脆明确拒绝了。这背后,是印度对国防自主的那点坚持。美国只肯整机出口,不转让技术,可印度更想搞自己的国产第五代战机AMCA项目,或者跟法国合作引进“阵风”舰载版,因为法国愿意共享技术,还允许在印度本土组装,这跟“印度制造”的国防工业目标对得上。

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莫迪的反击说到就到,印度从未说停止采购俄原油,但无意采购F-35战机

莫迪(资料图)

印度拒绝F-35,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是成本和效率,F-35一架就超过1亿美元,后续维护还麻烦,印度的国防预算可经不起这么折腾。而俄罗斯的苏-57战机不光便宜,还答应在印度建生产线,允许把印度自己的导弹和雷达系统装上去,性价比高多了。其次是不想被战略绑定,印度军队现在一半的装备都是俄罗斯的,后勤和技术体系都围绕着俄制装备转。要是买一大堆F-35,那以后就得看美国脸色了,这会削弱印度在美俄之间搞平衡的能力。莫迪政府也说了,“不能让军事合作绑架国家战略”。最后,这也是对美国关税制裁的一种反击,明摆着就是告诉美国,别想用贸易来逼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核心利益不能动。

印度这一拒绝,在国际军售市场上还引起了不少连锁反应。它打破了美国想通过卖武器来捆绑盟友的老套路,给其他国家做了个“拒绝霸权”的榜样。俄罗斯当然高兴,说印俄的军事技术合作谁也干涉不了。法国这些欧洲国家也赶紧加快了和印度的合作谈判,想趁机占点美国留下的市场份额。这事儿也说明,全球军售市场正从美国一家说了算,慢慢变成多个国家竞争的局面,印度的选择就是多极化战略的一个体现。

莫迪政府这一系列操作,其实是从经济到军事,全方位宣告自己要战略自主。对内,搞“印度制造”,保护农业市场,扶持本土企业,把老百姓的力量凝聚起来;对外,在能源和军事上坚持自己做主,把美国的关税制裁变成了展示印度大国定力的机会。这一招,既照顾了国内4.5亿农民和中小微企业的利益,又在国际上树立了“不跟着任何超级大国跑”的形象,为印度在“全球南方”国家里争取领导地位铺路。

这次交锋也让美印关系里的那些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了。美国想让印度成为“印太战略”里的一颗棋子,可印度想当“自主大国”。美国逼着印度在能源、军事上选边站,这跟印度“多极平衡”的外交传统压根对不上。印度不愿意开放农产品市场,还坚持买俄油,也触动了美国农业资本和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就算双方以后坐下来谈,达成了短期妥协,可在关税、军售、能源政策这些事儿上的分歧,怕是很难解决,会成为美印关系里迈不过去的坎儿。

印度这波反击,也给其他中小国家应对大国压力提供了点思路。在全球化分工里,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比如在能源市场里当个“稳定阀”;利用WTO诉讼、金砖合作这些多边机制,来对付单边制裁;再把不同议题绑在一起,比如让能源和军售的事儿互不干涉,这样就能破解霸权那套逻辑。这说明,就算面对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只要坚持战略自主,搞务实外交,还是能在大国博弈里找到生存空间,还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均衡的方向发展。

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莫迪的反击说到就到,印度从未说停止采购俄原油,但无意采购F-35战机

石油(资料图)

总的来说,莫迪对美国的反击,其实是新兴国家对“霸权逻辑”的一次公开挑战。在能源上不选边站,在军事上坚持技术自主,印度用行动证明,冷战之后的国际秩序,早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了。美国想靠关税和军售让别的国家听话,印度的反击告诉大家,在多极化的大趋势下,要是不把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当回事,非要逼着人家做不愿意做的事,最后肯定会自食其果。这场美印之间的较量,看起来是局部的,实际上是新旧国际秩序交替时的一个典型例子,它的影响可能会超出双边关系,给全球权力结构的重塑带来不小的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