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里的“酸”,就是武夷酸?别傻了,这些酸可不好呢!

武夷岩茶里的“酸”,就是武夷酸?别傻了,这些酸可不好呢!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不时有茶友发来私信:“我这泡肉桂喝着带点酸,是武夷酸吗?”;

不时在茶桌旁听见争论:“老岩茶就该带酸,这才是武夷酸的精髓”;

不时看到茶商宣传:“这款正岩茶带独特酸韵,是地道武夷酸”;

不时遇到新手茶友犯愁:“都说武夷酸是特色,可我喝着这酸怎么有点刺喉?”

说到底,岩茶里的“酸”和“武夷酸”,早已是茶圈里绕不开的话题。

有人把它捧成老茶的标志,有人斥之为劣质茶的信号,众说纷纭,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但凡常喝岩茶的人,多少都碰到过带酸的茶汤。

但这酸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武夷酸?它在岩茶里究竟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答案或许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接下来就好好聊聊,岩茶里的这股酸。

武夷岩茶里的“酸”,就是武夷酸?别傻了,这些酸可不好呢!

展开全文

武夷岩茶里的“酸”,就是武夷酸?别傻了,这些酸可不好呢!

《2》

什么是武夷酸?

在武夷岩茶中,确实存在一种被称为“武夷酸”的物质。

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类化学物质的统称,主要由没食子酸、草酸、茶单宁等多种有机物构成。

这些成分听起来复杂,其实对普通茶友而言,只需明确两点:

一是它在岩茶中普遍存在,二是其构成成分对人体并无害处。

但这并不意味着喝到带酸味的岩茶就一定是好事。

关键在于区分“正常的武夷酸”与“不正常的酸味”。

正常的武夷酸带来的酸味极其微弱,像微风拂过湖面,只在舌面留下一丝转瞬即逝的轻浅感受,多数茶友甚至难以察觉。

只有味蕾特别敏感的新手,可能会捕捉到这缕若有若无的酸意。

它在岩茶的整体风味中,更像是个低调的配角,悄然出现又悄然隐去,不会抢夺“岩骨花香”的主线,反而可能为茶汤增添一丝微妙的层次。

而不正常的酸味则截然不同。

这种酸感往往强烈且突兀,会直接冲击味蕾,甚至盖过岩茶本应有的醇厚、甘爽。

它可能像未成熟的果实那般尖锐,也可能带着沉闷的发酵味,让茶汤整体变得寡淡、刺口,完全破坏了岩茶应有的协调感。

由此可见,武夷酸本身是岩茶自然含有的成分,但只有当它处于“隐而不露”的状态时,才是正常且合理的存在。

一旦酸味变得突出、刺眼,就不再是真正的武夷酸,而是茶叶品质出现问题的信号了。

武夷岩茶里的“酸”,就是武夷酸?别傻了,这些酸可不好呢!

武夷岩茶里的“酸”,就是武夷酸?别傻了,这些酸可不好呢!

《3》

“武夷酸”在岩茶界很流行,但不应过度追捧。

“武夷酸”在岩茶圈的热度,甚至超过了“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这句老话,成了不少茶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尤其网上总有人说,老岩茶必然带酸,“武夷酸”是年份的证明,引得不少茶友追捧。

但面对这种所谓的“酸”,我们得先沉下心来,客观看待老岩茶里的酸感。

若只是淡淡的果酸,像成熟果实表皮那层若有若无的微酸,倒还在正常范畴。

可要是酸得张扬,甚至成了茶汤的主导风味,那就完全说不通了。

要知道,“武夷酸”从来不该是老岩茶的噱头。

岩茶无论新老,核心风味始终是“香清甘活”“岩骨花香”。

有灵动的香气,有醇厚的茶汤,有绵长的韵味。

酸味在传统品评中,向来只是配角,从不是主角。

为何到了老岩茶这里,大家对酸味的容忍度就突然变高了?这实在不合常理。

要是有人觉得“岩茶不酸就不算老茶”,那多半是陷入了误区。

那些通篇以酸为主的“老岩茶”,很多是多年前没卖掉的积压货。

岩茶存放本就娇贵,得少挪动、少翻动,还得时刻盯着湿度,抽湿机、除湿器都不能少。

不然遇上梅雨季,潮湿的空气很容易让茶叶受潮变质。

所谓的“老茶酸”,往往就是这么折腾出来的。

本质上,是茶叶存放不当、已经变味的表现。

把变质的酸当成老岩茶的标志,不仅偏离了岩茶的本味,更是对好茶的误解。

武夷岩茶里的“酸”,就是武夷酸?别傻了,这些酸可不好呢!

武夷岩茶里的“酸”,就是武夷酸?别傻了,这些酸可不好呢!

《4》

在岩茶的风味体系里,“武夷酸”本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存在感极弱。

无论是评判岩茶的“香清甘活”,还是核心的“岩骨花香”,都找不到它的位置。

一杯优质岩茶,让人联想到的是山场的优越、工艺的精湛、储存的得当,唯独不会牵扯到武夷酸。

毕竟它实在太淡,淡到大多时候被忽略。

可近些年,岩茶圈却冒出个怪现象:有人总给武夷酸“强行加戏”,但凡遇到酸味明显的岩茶,就把它推出来当“挡箭牌”。

上礼拜,一位新茶友就聊起了他的经历。

他去一家茶庄品茶,掌柜热情地泡了款肉桂,说是香气出众的好茶。

可喝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闻不到明显的花香或其他香型,反倒从第二冲开始,茶汤泛起明显的酸味,咽下去后,那股酸意还在嘴里打转,半天散不去。

他觉得味道不对劲,掌柜却拍着胸脯说:“这是正常的‘武夷酸’。”

这让刚入门的他一头雾水,分不清真假。

听完告诉他一个简单的道理:喝着不舒服的茶,本就没必要硬喝。

像他描述的这种酸味久久不散的情况,和正常的武夷酸压根不沾边。

真正的武夷酸,淡到像一阵轻风吹过,转瞬即逝。

而这种挥之不去的酸,分明是茶叶品质出了问题,却被人用“武夷酸”的概念包装,不过是为劣质茶找借口罢了。

武夷岩茶里的“酸”,就是武夷酸?别傻了,这些酸可不好呢!

武夷岩茶里的“酸”,就是武夷酸?别傻了,这些酸可不好呢!

《5》

喝岩茶久了,碰上带酸的茶不算稀奇,就像走多了夜路总会遇到岔口。

但要分清,自然的淡酸和扎眼的浓酸,压根不是一回事。

那些酸得直冲脑门、带着杂味的岩茶,要么是存放时受了潮、变了质,要么是工艺出了纰漏。

发酵过了头,焙火没到位,才憋出这股子怪味。

这种时候,别再拿“武夷酸”当借口。

真正的武夷酸从不是劣质茶的遮羞布,与其硬套概念自欺欺人,不如认准一点。

喝着不舒服的酸,多半是茶本身出了问题,扔了也不可惜。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