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对俄下手,制裁俄60%原油企,中国能源安全咋保障?
特朗普最近在对俄罗斯的政策上做出了多次调整,令人应接不暇。首先,他拒绝了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的请求,导致基辅方面极为失望。然而,没过多久,他却转变立场,对俄罗斯的两大能源公司实施了严厉的制裁。
这次的制裁并非普通的限制措施,而是精准打击——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这两家公司是俄罗斯原油生产的核心,合计贡献了约60%的原油产量。此举实际上是从根源上切断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生命线”。

能源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产业,特朗普的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俄乌战争的战略态势,也在全球能源市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油价波动、交易避险、供应链调整等现象频繁出现。
然而,这一行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能源供应国之一,这次美国的高压制裁将如何影响中国的能源供应体系?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风险?
回顾事件的背景,这次美国的行动并非偶然。早在2025年3月,华盛顿就提出了一个“全面无条件停火倡议”,乌克兰表示接受,但俄罗斯却坚决拒绝,并继续在多个地方对乌克兰进行军事打击。
这使得特朗普政府的情绪进一步恶化。虽然特朗普之前多次公开批评普京,但一直未采取实质性的制裁措施。直到10月23日,制裁正式生效的同时,美国还单方面取消了原定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美俄峰会。
美国财政部的声明明确表示,制裁的核心原因是俄罗斯没有表现出推动乌克兰战争走向和平的诚意和实际行动。
不过,熟悉国际政治博弈的人都知道,所谓的“意愿”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利益考量。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在俄罗斯能源版图中的地位极为重要,被称为“国家能源脊梁”一点也不夸张。
根据统计,俄罗斯全年出口的原油中,约60%来自这两家公司。无论是过去输往欧洲的传统路线,还是现在向亚洲市场提供的增量供应,这两家公司都牢牢掌握着俄罗斯原油出口的主导权。
特朗普选择将这两家公司作为制裁对象,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能源是俄罗斯财政收入的核心,一旦国际市场因担心二级制裁而减少采购,俄罗斯的外汇收入将大幅下降,这将削弱俄罗斯维持军事行动和稳定国内经济的能力。
展开全文
乌克兰方面对这一制裁反应较为积极,与之前未能获得“战斧”导弹时的失望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基辅的官员迅速表态,认为这是美国真正开始对俄罗斯施压的重要信号。
乌克兰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的主席在接受《基辅独立报》采访时指出:“这项制裁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标志着特朗普政府从口头表态转向了实际行动,这是一次战略层面的重大转变。”但他也谨慎地补充道:“是否仅凭这项制裁就能改变局势,尚难确定。”
泽连斯基则展现了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期间,他一方面称赞美国的制裁“具有标志性意义”,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欧盟出台新一轮对俄制裁,试图联合欧洲形成一致行动。
他在峰会上明确表示:“这不仅是对俄罗斯的警告,也是向全球释放一个清晰的信号——国际社会必须联合起来,持续施加压力,直到侵略行为彻底停止。”然而,乌克兰国内对于制裁效果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基辅经济学院院长持较为理性的态度,他认为新制裁的确会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削弱其长期的战争能力,但通过这些制裁迫使普京回到谈判桌的可能性较小。
他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普京的决策方式类似于强势组织的领导人,不会因单一外部压力而做出公开让步。这类制裁或许能为未来的谈判创造条件,但难以成为促使对话的直接催化剂。”
相比之下,乌克兰总统制裁事务专员则显得更加乐观。他认为本次制裁的范围广、影响大,预计将带来“快速且显著”的经济后果,长期来看可能会形成结构性的压制效果。
他还指出了一个关键机制:“全球企业普遍担心触发美国的次级制裁,今后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意愿将急剧下降。美国的这次制裁,等于打开了高压阀门,后续的连锁效应值得关注。”
此外,他还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呼吁美国恢复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并扩大对俄罗斯金融体系的封锁,同时考虑对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和原油的第三方国家实施连带制裁,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围堵体系。
美国在这一时刻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正好在欧盟峰会举行之际,泽连斯基顺势在会上呼吁加强协调,将美国的单边行动与欧洲的集体政策捆绑在一起。
事实上,欧盟此前已经通过了第19轮对俄制裁措施,峰会本就可能决定下一步的施压方向。美国此时加大制裁力度,无疑为欧洲加大制裁提供了动力和正当性。
面对西方的持续压力,俄罗斯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通过外交渠道寻找解决办法,试图缓解外部压力。然而,乌克兰方面已明确表示,将继续与美国密切合作,推动更多制裁措施,以弥补之前未能获得“战斧”导弹的战略空白。
至此,有人可能会疑惑:这场涉及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和欧盟的博弈,和中国又有何关系?事实上,这关系密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而俄罗斯近年来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油供应国之一。

根据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已经超过15%,并且大部分是通过长期合同锁定的价格,运输路径主要依赖陆上管道和远东海运航线,相较于中东航线,这些路线不容易受到国际航道动荡的影响。
虽然此次制裁还没有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但由于这次制裁涉及俄罗斯近六成的原油产能,全球能源流动格局必然发生重大变化。

例如,曾依赖卢克石油或俄罗斯石油的欧洲买家,可能会转向中东、非洲或其他产油地区购买原油,这将推高国际油价。同时,俄罗斯也可能重新调整出口策略,改变对不同国家的定价机制和交货条件,这些变化都带来了不确定性。
那么,中国该如何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不受影响呢?实际上,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是多元化进口来源的战略。除了俄罗斯,中国还在不断开拓从中亚、中东、非洲等地的原油进口渠道。
近年来,中哈原油管道和中缅油气管道不断扩容,中亚方向不仅可以增加供应量,还能有效避开马六甲海峡这一战略瓶颈。
在中东地区,中国与沙特、伊朗等主要产油国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24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的原油比例稳定在15%左右,与俄罗斯持平。
来自安哥拉、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原油也是中国能源供应的重要补充。多元化的供应渠道使得即便某个地区出现波动,其他渠道也能及时填补空缺。
此外,运输通道的“双轨并行”保障机制也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支撑。除了传统的海上运输,中俄之间的陆上输油管道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以西伯利亚力量原油管道为例,它的设计年输送能力达到3000万吨,直接连接俄罗斯腹地和中国东北地区,这条管道完全不受海上局势或国际制裁影响,安全性非常高。
中国还在不断提升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现在,国家储备能够满足超过90天的净进口需求,相当于为能源系统增添了一道强有力的“缓冲屏障”,可以在短期内应对供应中断的风险。
更深层次的应对措施是加速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正在加快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已经占总发电量的30%以上。

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基础设施









评论